人開心了會笑,但有沒有想過個問題? 或許是因為你笑了,因此才有開心的感覺。 你或許也曾有過這種經驗? 看著別人不知道什麼原因,莫名其妙的大笑,你看了別人大笑,自己也會覺得好笑,也會覺得開心? 有什麼好笑的? 笑成這麼開心? 笑到這麼歇斯底里? 可是你從頭到尾不知道自己在笑什麼?

不過,笑完了~居然還有一種通體舒暢的感覺! 這其實就是情緒和肢體語言的一種連結表現。

 

做個實驗,撥放時請記得開喇叭!

每日大笑有益身心健康, 請定期服用!

 

 

中文博大精深,數千年來,老祖宗老早就把這種體態與情緒關聯的概念, 在我們的語言中傳承下來。垂頭喪氣, 畏首畏尾, 低聲下氣 ...。 字裡面有縮,垂,低,下....等等這些字眼,通常代表情緒比較抑鬱,不開心或者是害怕擔心,缺乏自信的肢體語言。

縮的姿勢.png

相反的心花怒放,昂首闊步,趾高氣昂...,高,放,開,廣... 這類型的字通常是描述心情愉悅,勇敢,有自信心的字眼。

冠軍.png

 

這並非偶然,也不是巧合,這跟所有自然界生物的肢體語言其實都很類似。要搶地盤, 要戰鬥的時候就要把自己體態(型)弄得比對手還要來得大,顯示出勇敢, 氣勢高張~

傘蜥蜴.png

要是打輸了那就是"俯首稱臣" (又是一個成語"低頭"的概念),把頭低下,夾著尾巴縮著。

DOG.png

 

心理狀態可以表現在肢體語言上,有沒有可能反過來,肢體語言怎麼表現,直接反饋到你的情緒心理狀態呢?(想想第一段大笑的例子...)

 

 

Amy Cuddy 是知名的社會心理學家 ,她在哈佛大學2010年發表的這一篇研究發現,讓受試者站或是坐在比較姿勢挺拔和擴張性的姿勢下(Power Pose), 只要短短兩分鐘,就能夠降低壓力荷爾蒙-可體松,並提升自信心荷爾蒙-睾固酮。 讓受試者在面臨實際面試評估的時候,表現的都比擺出比較畏縮姿勢的對照組來的好。她在TED Talks 的相關演講主題是目前高居世界第二高的點閱率。不過Cuddy的研究其實也備受抨擊,認為研究設計與數據分析上有瑕疵,是偽科學(Psudoscience)。其實保持良好姿勢,才比較不容易有肩頸痠痛和腰酸背痛的問題, 對於肌肉骨骼系統的助益,大家比較能理解。不過, 其他相關類似的研究也不段地在探討, 維持挺立的好姿勢,對情緒、心理方面有甚麼好處? 問題是: 好姿勢, 真的可以帶來自信與力量,改變人生嗎?

 

 

 

其實研究發現,光是單單維持挺立的姿勢,對於輕度憂鬱症患者的症狀就可以有改善。 也有研究發現,姿勢比較駝背萎縮的人,在記憶測試上, 比體態挺立的人更容易記住負面的字詞, 情緒、字眼。也有研究發現學童在挺立姿勢下的學習效率、創造力也比較好。Amy Cuddy 也再2017年發表另一篇研究, 回應之前抨擊她的評論。認為體態對於心理/情緒狀態是有重要的影響與價值。

原來保持良好的體態和姿勢,不只對身體上的健康有幫助,對健全的心態/心理也有正向的影響。

 

 

電腦、平板或手機都是現代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基本配備,越是容易攜帶與取得的裝置(手機),反而我們越是不自主地長時間使用,也造就了許多低頭族。讓專治痠痛問題的醫生和眼科生意興隆之外,有學者也提出,近年來身心科生意興隆,說不定也同樣是拜科技所賜。撇去可能須要經常留意通訊軟體,上司/客戶傳來的訊息的緊張焦慮造成的壓力,長時間眼睛接觸藍光,干擾睡眠週期與神經系統,一下子沒上網就會焦慮的反應不說之外,光是"低頭"滑手機這個動作,讓你體態長時間處於"縮著"的駝背姿勢,就可能會影響著你的情緒,還有大腦運作的效率。

 

 

到底是情續鬱悶低落,造成體態萎縮的姿勢; 還是萎縮的體態也影響了你的情緒,讓你焦慮、害怕, 重複負面情緒,缺乏自信?

其實這就跟雞生蛋, 蛋生雞的問題一樣,無限地輪迴。要打破這輪迴,最簡單的改變,除了減少使用手機的時間之外,其實簡單的方式就是從改變自己體態開始。

你有注意到你平常用手機時,你的頭是屬於下列哪一種位置呢? 頭越低,越傷頸椎之外,還可能會讓你心情不美麗呢!

手機姿勢.jpg

 

另外搭配一些伸展姿勢。把握要點就是要 展/擴/大/伸.......其實也同樣對身心都會有助益喔。研究早就發現運動對於情緒與心理的正面影響,可以讓人愉悅, 降低焦慮。

許多健身教練或瑜珈老師可能也發現這種現象:有些人藉著運動,改變了他們的體態。體態好了,痠痛改善了,心情也美麗了、人也變得有自信了~~進入了正向的循環~

也有人,越痛越不敢動,越是縮著,整天和3C產品為伍也不想出門、心情越鬱悶,人也愈來愈負面思考~"我這狀況永遠好不了!~~"進入無止盡的負面循環。

同樣是過日子~你要選哪一種?

不論是慢性病痛或是情緒低落的問題,調整心態(由被動變主動*)、檢視/調整生活習慣與規律的運動才是王道,而不是一昧的依靠藥物。你正打算為你的健康做些甚麼改變嗎? 其實很簡單,你絕對可以辦的到, 不用花大錢, 就從體態改變起吧!!

 

 

*注:被動變主動-自己的健康自己全權負責,不要老想只靠藥物,靠手術,或是靠醫療人員...那種等著"被幫助(治療)"的心態。醫療人員做的是輔助與建議,真正有辦法改變自己慢性問題的是自己

 

 

 

文:張軒彬 美國脊醫博士/物理治療師

圖:Shutterstock

影片:YOUTUBE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脊醫張博 的頭像
    脊醫張博

    脊醫張博的園地-Chiropractic

    脊醫張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