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森氏症(Parkinson's disease)常常被認為是一種大腦疾病,但美國研究人員在新一期《細胞》(Cell)雜誌上發表的動物研究顯示,這種常見的神經退化性疾病可能與腸道裡的微生物變化有關。這一發現可能帶來全新的巴金森氏症治療策略。
美國加州理工學院(Caltech)的研究人員先培育出了兩組過多生成阿爾法─突觸核蛋白(alpha-synuclein)的實驗鼠,這種蛋白被認為是巴金森氏症的「罪魁禍首」之一。兩組實驗鼠的唯一區別是一組擁有完整的腸道菌群(gut bacteria),另一組是無菌實驗鼠。
ChiroCh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4月11日是世界巴金森日,醫師指出,巴金森氏症不是失智症,臨床調查發現,有逾4成的巴金森氏症患者,會合併失智症狀,雖然皆屬神經退化慢性疾病,但兩者致病機轉不同且無法根治,唯有早期確診,及早用藥,才可延緩神經退化,對改善患者生活品質絕對有幫助,因此千萬不可以輕忽。
ChiroCh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美國奧勒岡健康與科學大學研究發現,維生素D如果足夠,可以避免帕金森氏症病患繼續出現認知功能受損或憂鬱惡化,如果能因此及早治療,將可避免其惡化成失智。
奧勒岡健康與科學大學研究者觀察286位被診斷出帕金森氏症的病患,結果發現體內維生素D含量越高者,病況較和緩。研究者皮德森醫師表示,近3成的帕金森氏症病友可能有知能受損與失智,一旦失智後則通常必須再給予專人照護且壽命較短,因此及早介入治療,避免病情惡化。
ChiroCh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健康醫療網/記者潘以慈報導)4月11日是世界帕金森氏症日!然而,卻有不少民眾對於帕金森氏症和失智症常分不清楚;對此,門諾神經內科主任王志弘指出,帕金森氏症與失智症是因為腦部退化部位不同,治療方式也不太相同,家人可以多觀察肢體障礙問題,及早釐清病情。
帕金森氏症是由英國醫師帕金森氏發表,此病便以他的名字作為紀念,通常好發在50歲後,但最容易發病的年紀是界於65與85歲,有些患者則30多歲便發病;王志弘主任指出,帕金森氏症和失智症都是腦部的退化性疾病,帕金森氏症退化的部位主要是基底核與腦幹,表現出來就是肢體活動的困難,像是顫抖、肢體僵硬、動作緩慢、步態不穩等症狀。
ChiroCh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Mr. C 正值五十的壯年期,約略在四、五年前開始有經常肌肉緊繃與酸痛的問題。因工作需求經常往返港台兩地,原本以為是長時間不良姿勢搭飛機或過度使用行動智慧裝置引起。以往都是尋求針灸、推拿或去SPA館指壓放鬆,可惜成效有限。Mr. C說 “每次去按摩或推拿都被說我的肌肉怎麼會那麼硬!?” 這幾年來身體駝背的姿勢愈來愈明顯,到最近發現頸椎常常會痠痛到連頭抬不起來,才轉由脊骨神經醫師評估。
ChiroCh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