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缺乏多樣化飲食。一個健康的 #腸道菌生態 應該是多樣性的,我們吃的每一樣食物再持道理都滋養著住在腸道的好菌與壞菌。缺乏飲食類型多變的飲食型態,意味著只特定為某些菌吃東西。會造成體內聲帶的不平衡。攝取的食物應多樣化。The American Gut Project發現每週攝取超過30種不同植物的人,腸道的多樣性遠勝於每週攝取不到10種植物的人。

2. 高糖、精緻/加工食物。高糖與過度精緻化的飲食,或過度加工放了一堆非天然的食品添加物,使腸道更易發炎,不利 #菌相 平衡。

3. 缺乏纖維豐富食物。以植物為主,富含纖維的食物(益生原)是好菌們最重要的養分來源。研究發現以動物為主,缺乏纖維的飲食型態,腸道內的菌相會偏向壞菌。

4. 水分攝取不足。水分攝取充足的情況下能幫助 腸胃蠕動,促進消化,多以白開水型態飲用。含不含糖的咖啡,茶攝取應適量, 過多咖啡因反而利尿可能導致脫水而不自覺。

5. 睡眠不足。人本身具有規律的生理時鐘,大腦需要藉由規律適當的休息來確保功能,消化道也需要時間休息。熬夜或深夜的宵夜都是讓消化道該休息的時間持續地加班。研究發現將有時差(睡眠週期被干擾)的人體腸菌移植到無菌小鼠上,會導致小鼠體重增加、脂肪堆積、和血糖水平上升。

6. 過度飲酒。酒精對腸道健康是有毒的,即使是少量的、持續的。酒精不僅會使你脫水,還會加重你的消化系統的負擔。這種刺激會阻礙食物的正常分解,導致腸道產氣量增加,並經常導致酒後腹痛。如果持續,就會造成菌相失調。但紅酒含有多酚,是已知會增加益菌數量的有機營養素。偶爾適度的飲用(每次不超過兩標準杯),是有益健康的。

7. 抽菸:香菸有許多有害身體與致癌的化學物質,同樣是刺激身體發炎反應的主要因子。尼古丁也會造成血管收縮,對身體幾乎每一個器官都會造成傷害。好消息是戒菸之後三個月,菌相多樣性可以獲得改善。

8. 缺乏規律運動:多項研究發現規律運動可以增加好菌與多樣菌相。例如運動會促進產生丁酸脂肪酸的細菌的生長。這種脂肪酸支持修復腸道內壁並減少炎症,有助於預防炎症性腸病和胰島素阻抗等疾病。這都是在平常久坐不動的人身上看不到的。

9. 壓力: 壓力不只是心理或情緒上的負擔,對生理上也會產生一連串的反應。壓力增加因為戰或逃的本能反應,腸道的血流量與蠕動都會減少。消化功能遲滯,身體也會調節腸道菌相的種類/數量。有害的細菌會持續向大腦持續發送壓力訊號。最新的功能醫學針對憂鬱症患者改變飲食進而改變與腸道菌相,就能改善相關的症狀。

10. 藥物濫用:這總是被忽略掉的重要因素,治療用的藥,減緩了某個症狀,卻可能帶來另一個副作用。常見的制酸劑(胃藥),改變胃酸的酸鹼度,酸鹼度一變,菌相自然不同。常見的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抗生素、瀉藥....等等多種藥物都有文獻指出會改變菌相。藥物是短期應急, 應找出根本,遵照醫囑,而非長時間過度濫用。

 

新增標題 (2).png

#美國脊醫博士張軒彬

arrow
arrow

    脊醫張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