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狹窄症是一個常見於老年人的一種退化的脊椎情況,隨著年齡增長,周邊關節退化使得神經受到壓迫而開始導致症狀,最常見的壓迫源就是因退化產生的骨刺(Bone spur)、肥厚的關節面(Hypertrophic facet joint)、以及位於脊椎孔(spinal canal)後方的黃韌帶(Ligmentum flavum)增生造成。
根據壓迫位置的不同可以分成兩大種類的腰椎狹窄:一、中間型狹窄(Central stenosis):壓迫位置位於脊椎孔(spinal canal),可直接壓迫脊髓(spinal cord)。二、側邊狹窄(Lateral stenosis)。壓迫位置位於椎間孔(Intervertebral foramen)。
臨床上的症狀極似坐骨神經痛如:背痛延伸至腿痛、下肢感覺異常(酸、麻、痛)或無力等等。神經性的間接性跛行(行走時略微彎腰可以舒緩症狀)。
家裡的老人家是不是可能有腰椎狹窄症?需要由專業醫師來診斷。除了基礎的理學檢查之外,醫師可能會先以X光判定關節退化的嚴重程度。必要的時候利用核磁共振(MRI)或電腦斷層掃描(CT)以確定壓迫源。有些情況可能會給予肌電圖的測試。臨床上有些相類似的症狀卻有完全不同的診斷,例如:糖尿病引起周邊神經病變的肢體感覺異常、下肢血管栓塞、腫瘤、脊髓病變...等等。
保守治療包括復健與藥物控制。其運動治療原則是避免脊椎向後伸展(extension)的運動。同時強化臀部肌群力量與腹肌力量的治療運動。伸展髖關節區曲肌群(hip flexors)。美國脊醫(Doctor of Chiropractic)在處理脊椎(含頸椎、胸椎或腰椎)狹窄症患者都會利用搭配較為溫和的脊椎矯正手法,通常有相當不錯的治療效果。另外可以搭配電療與熱療達到止痛與促進循環的作用。
侵入性治療包括局部的藥物注射還有手術。醫師將藥物直接注射到引起發炎壓迫的部位,直接給予消炎和止痛的效果。另外手術依照壓迫位置的不同也有所不同。有可能只是局部側邊的清除手術、或是切開部份椎弓(Laminectomy)好讓脊髓減輕壓迫。
以目前的開刀技術對中重度的腰椎狹窄症的立即治療效果都相當不錯。不過患者常常會問那開刀之後幾年的狀況呢?一份近期的期刊(2007 Spine)比較手術治療與保守治療兩組的情況指出:以短期(兩年)的追蹤發現保守治療與手術治療均有改善,手術組在兩年內預後仍優於保守治療。但研究發現這手術改善的優勢有隨時間逐漸消退的現象。 那術後時間再拉長到十年後呢? 根據另一份哈佛大學發表於2005年Spine醫學期刊中比較接受手術的患者與未接受手術的患者十年後的預後評估報告指出:接受保守治療與手術治療的兩組病人在十年後在背痛、主訴症狀的改善、和接受治療的滿意程度並沒有明顯上的差異。但是在改善腿痛、生活自理上的評估上,接受手術的患者有術後立即性的改善,並且仍持續優於保守治療者。這些研究結果都認為有嚴重下肢症狀的患者於保守治療改善有限的情況下,手術治療是一項有效的選擇。
有些人希望很快的利用開刀解決疼痛;有些認為脊椎開刀有風險不想輕易嘗試。當然在某些情況下例如壓迫導致馬尾症候群有大小便失禁、下肢嚴重無力萎縮、鼠蹊會陰部感覺異常...等等。這些是需要盡快開刀以免造成永久性神經損傷。醫療人員應在有充分醫學證據下給予患者利弊、風險、短期預後、長期預後…等等資訊以供患者選擇適合自己的醫療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