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tor"這個字大家都知道, 最常被翻譯的就是""醫生"或者是 "博士" 。 但是你知道 其實"doctor "這一個字在古拉丁文最原始的意義是什麼嗎? 它其實是個動詞 docere, 意思就是"教"( to teach)。 早在我之前在美國進修,很開始的前面幾堂課,老師就灌輸我們這個觀念。你要懂得怎麼教懂你的病人/客戶 "如何己照顧自己",你才算是個好doctor。


 

最近張博士不止被來調理的客人問,也被的很多親朋好友詢問某個保健/按摩器材的適用性質。姑且不論產品的良莠或實用程度, 張博士在這有些很重要的觀念要傳遞給大家。


 

第一 如果是保健/按摩器材基本上就是不該宣稱療效。 如果有宣稱療效, 就是屬於醫療器材。基本上應該是有執照的專業人士來操作,才不會有危險,也才能發揮它的效用。

 

第二 身體健康一定要靠自己。不是靠醫生,不是靠治療師, 更不是只靠某一種(醫療)儀器就一定會有幫助。

 

第三 很多長期慢性疾病或疼痛, 其實都跟生活習慣,飲食習慣息息相關。 醫者, 應該是要教育人們怎麼去正確使用自己的身體, 才能遠離病痛的困擾。 根本的不利健康的習慣一定要改 ,否則給再好的藥,再好的醫師,再好的醫療儀器都是枉然。


 

會有這麼深的感觸是因為,很多人因為按摩或自我保健的產品不當的使用,造成身體的傷害。經常遇到很多人在按摩的時候,都有痛則不通,通則不痛 的這種迷思。 所以碰到痛的點,就拼命的按,自己拔罐,甚至拼命的刮痧。結果造成軟組織更嚴重的沾黏, 關節更嚴重的錯位。 結果原先的疼痛不但沒解決,反而造成更多新的問題。工具是死的,怎麼用~如何用~會用的人才能發揮工具的價值。曾經遇過一位長期肩頸痠痛的牙醫來調理,之前為了省去看復健科的麻煩,自己買了很專業的按摩震動槍,在家裡自己打脖子和肩頸部位按摩,結果沒想到狀況反而愈來愈糟糕。最後還是得要找專業處理頸椎問題。


 

張博為什麼會寫這麼多衛教的文章? 拍這麼多衛教影片? 因為很多知識及資料宣導開了,很多人可能就可以免於病痛而受惠,或者能夠找到正確的處理方向。記得"doctor"最早的定義,就是"教"! 教你怎麼看手機, 教你怎麼坐,教你怎麼站,教你怎麼搬東西,教你怎麼吃,教你怎麼運動,教你怎麼面對生活壓力... 懂了這些,身體的病痛自然少。網路資訊很多,也不見得都是正確的,提供的資訊也未必適用於每一個人,有問題一定要請教專業。


 

但是現在的doctor定義, 好像變得非常的侷限。台灣健保的關係,醫生花在一個病人的身上衛教的時間少之又少。看完診,拿個藥,下次做一樣的復健套餐。 這樣的循環,真的有幫助到真正需要的人嗎? 這些人從頭到尾都不曉得自己面臨的健康問題 ,其實可能跟自己平常的不良習慣動作/姿勢有關,要靠自己去改正。 醫生,治療師,藥物或儀器治療 ,其實都只是輔助的角色。 醫者重要的動作是要點醒這些人, 讓他們懂得怎麼自己照顧自己, 而不是讓生病看醫生或吃藥這件事情,變成無限的循環,不是嗎?

 

文:張軒彬美國脊醫博士/台灣物理治療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脊醫張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