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相信,姑且不論治療方式,醫師光是評估病患,解釋病情的口吻,以及說話方式就可能會影響患者預後嗎?

MRI 核磁共振 椎間盤突出 脊椎滑脫 坐骨神經痛

30多歲的Lily有突發嚴重的坐骨神經痛,到大醫院檢查,醫師發現有個明顯的腰椎二級滑脫(50%腰椎向前滑移原先位置),建議她儘快接受手術固定治療。再找第二位醫師還是得到相同的答案,醫師還說萬一不開刀,神經壓久了可能會有不可逆的後遺症。讓她整個人接連好幾天焦慮到吃不下,睡不好,也不敢亂動,疼痛的問題反而愈加嚴重。

Lily帶著同一組X光片與核磁共振的影像檢查,再找第三位醫師評估徵詢意見。離開時診間,她卻整個反轉了心情!?

"先前兩位醫師說的都沒錯,但是從你的病史看來,一來你也沒有創傷的病史,再來你的滑脫問題看起來不是最近發生的,影像顯示周邊都已經有額外增生的骨贅來支撐滑脫的部位,屬於穩定的滑脫。第三、還有附近其他脊椎也有些先天性結構異常,所以你這滑脫應該是你從嬰孩時期就有了。何況你之前脊椎在這樣的情況下,懷孕過兩次,其中一次還懷了雙胞胎,都不曾有過大問題。神經根壓迫的狀況看起來也不嚴重,我們可以先試試保守性的治療,先積極地用保守性的治療方式,試個幾周看看,先不用急著手術。不過,你不要再臥床不敢動了,你的狀況沒那麼糟,要適度的活動才會好得快。"

之後Lily坐骨神經痛的狀況,在積極接受保守治療後,很快的完全改善! 醫師解釋影像檢查的口吻與態度,直接會影響患者對病情的觀感甚至是後續復原的狀況!

最新2021年三月分發表於歐洲脊椎期刊的一份新研究,將下背痛患者隨機分為兩組,接受核磁共振檢查後,以不同的方式來接受醫師的報告,A組:醫師就實際檢查發現,告知患者異常部位。B組:醫師會著重於解釋核磁共振檢查發現的異常,多屬於身體的自然老化現象, 係屬於正常現象,避免使用災害性的字句或口氣。六周之後發現,A組患者不論是在疼痛狀況, 對自身脊椎狀況的認定,治療改善狀況, 日常生活功能上的表現,都明顯比B組差!

之前張博也曾經談過影像學檢查的迷思(沒看過的人,可以這裡參考下面的參考資料),在這篇研究也同樣得到類似的結論,常態性地, 或過度的給予影像學檢查並無助於患者的康復,甚至可能加重了患者本身的焦慮或對活動上的恐懼,這些都不利於後續的脊椎康復。醫師解讀影像檢查,更不能只讀影像中的發現,要配合實際臨床檢查,病史做整體的評估後再做判斷。要醫的不是一張影像,是一個人! 

重點摘要

醫者:

1.珍惜醫療資源,勿過度給予非必要的影像檢查。

2.影像中異常部位,多數係屬正常老化現象,須配合實際臨床症狀與檢查判定關聯。

3.避免使用災害性或恐嚇性語詞,對患者無益!

4.多以鼓勵方式, 讓患者安心的狀態來面對病痛,預後通常會更好!

患者/家屬:

1.影像僅供參考,須配合實際理學檢查與病史評估(所以,不要在醫師沒實際評估人前,就在網路上發一張圖片,問這樣要不要開刀?該如何治療的問題。)

2.多數脊椎肌肉骨骼系統問題,需要靠活動/運動改善。越不敢動狀況會越糟。

3.實際運動情況或治療選項請諮詢過專業意見。千萬別自己當網路名醫。

4.家屬不要再叫醫師恐嚇患者了...

文:張軒彬 美國脊骨神經醫學博士/物理治療師

 

參考資料:

The catastrophization effects of an MRI report on the patient and surgeon and the benefits of 'clinical reporting': results from an RCT and blinded trials

arrow
arrow

    脊醫張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