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麼是足底筋膜與重要性?
足底筋肌膜是位於腳掌底部的一個結締組織。主要從足跟部位延伸至腳趾蹠骨頭。在生物力學的結構上,算是相當重要輔助人類步行更有效率的節能設備。在正常步態中,足底筋肌膜會受到拉扯,並且在步態周期後段提供有效的足弓支撐,並利用拉緊的張力提供部分足部推進的力量(Windlass effect)。

臨床上的表徵:
通常患者早晨間初次下床時會感到足底疼痛,走一陣子之後疼痛感會逐漸減緩。但若休息一下子未走動,再次走動時又會有疼動的現象。最常見好發於須經常跑步的運動員,但在一般未活躍於運動的婦女也相當常見。足底疼痛部位主要包括足跟或沿著足弓內側的部位。

足弓與足底筋肌膜的關係
腳底的足弓除了靠骨性關節面與肌肉支撐之外,足底筋肌膜提供了約30%的足弓支撐度。當足弓維持在正常位置時足底筋膜不會被過度拉扯;反之,若是足弓過低(OR扁平足),足底筋肌膜則是經常性的處於過度被拉緊的狀態。時間一久,足底筋肌膜在過度不當的拉扯下而引起發炎反應,即是所謂的足底筋肌膜炎。在足底筋肌膜在足跟位置的接著點,因為過度的壓力而引起身體自動修補機制,在該部位以鈣化或新生骨質的方式來修補,長期下來就變成了足跟骨刺。

足跟骨刺是疼痛的主因嗎?
根據研究統計,足底筋肌膜炎患者足部X光面約有50%的個案有足跟骨刺;但是在完全無症狀的受試者當中,也有10-27%的個案有足跟骨刺的情形。足跟骨刺在足底筋肌膜炎的患者並不算少見,通常也不需要以X光片評估確診。 由如上段文字所述 “骨刺”只是不當壓力下的衍生物,與疼痛並無直接相關。臨床上也有個有趣的發現,足跟骨刺越大的反而越不痛。會疼痛的通常是又小又短的骨刺。


治療方式:
物理治療:冰敷、熱療、超音波、冷雷射、肌內效貼紮、 高頻振動治療(slacking gun)、復健運動。

徒手治療:主要針對足底筋肌膜、跟骨、蹠骨、骨盆、腰椎…等整個下肢力學鍊加以評估並給與徒手矯正。

輔具治療:搭配醫療等級的矯正鞋墊給與足弓適當的支撐以維持下肢正常力學傳導。

藥物治療: 以抗發炎藥物控制發炎,來獲得暫時紓緩。由於力學傳導方式並未改變,疼痛通常很快會再復發,並非治本方式。

類固醇局部注射:可立即獲得疼痛的解除,但可能造成施打部位組織脆弱斷裂。使用須與醫師詳加討論治療的利弊。

體外震波治療((Extra-Corporeal Shock Wave Therapy 或簡稱 ESWT):使用高能量的震波傳到受傷部位,加速組織的修補。療程視嚴重情形而異,需約1-3次的療程。

手術治療:以手術方式切開足底筋肌膜。然而這一來可能讓原本已經塌陷的足弓更加雪上加霜。(足底筋肌膜約提供30%足弓的支撐力)。

以保守治療的方式最重要的就是給與足弓部位適當的支撐,並讓整個下肢力學傳導方式正常化、配合適當的復健運動,自然可以降低過多不必要的足底壓力,受傷的組織也才有機會獲得適當的修補。大多數的患者以任何形式保守性的治療大多有相當不錯的效果,僅有少數患者須侵入性治療。



台中倍康脊背諮詢中心
張軒彬
美國脊骨神經醫學博士、物理治療師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足底筋肌膜炎 骨刺
    全站熱搜

    脊醫張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