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兒猝死症Sudden Infant Death Syndrome (簡稱SIDS)是一種發生於一歲以下嬰兒於睡眠時突然死亡的症候群。 90% 的SIDS大都發生於出生前六個月。至於SIDS發生的原因醫界眾說紛紜,並沒有一個很明確的答案。有些學者認為的原因可能包括產婦懷孕期間是否使用藥物、吸煙、胎兒早產、先天缺陷、外傷以及睡姿…等等問題。

目前最令人接受的說法大致是認為這些SIDS的嬰兒可能在腦幹(medulla)有缺損而造成。 2006年由Willinger等人的研究發現:全部SIDS的31位受害者中均有腦幹的缺損,使得在分泌或利用重要的神經傳導物質血清素(serotonin)來管理呼吸與心跳中樞的的效力低下許多。可能是造成嬰兒睡眠時呼吸中止而死亡的原因之一。Say 等人於2007年的動物實驗也中發現:暫時性的缺氧或尼古丁對這重要的神經傳導物質有抑制的作用。最後這篇研究也認為抽菸或趴睡造成暫時性缺氧可能是SIDS的主因。

自鼓勵仰睡之後,SIDS 的發生率減少了20%-67%。這顯示似乎趴睡對於SIDS的影響頗巨。趴睡除了對於肢體動作發展尚未完成的嬰幼兒可能造成無法轉頭、翻身而窒息之外,於1979 年Gilles的研究更指出SIDS可能和枕骨(頭骨)及高位頸椎錯位有關,趴睡的姿勢會讓原先有錯位問題的嬰幼兒狀況加劇。1991 年Schneier針對死於SIDS的受害者以X光檢查枕骨與第一節頸椎發現。全部五十個個案皆有枕骨伸張錯位(Occiput extension malposition),使得第一結頸椎往前傾(Atlas inversion)。由於有部分腦幹(medulla Oblongata)穿過枕骨大孔(Foramen Magnum)而坐落於此,因此有學者認為這錯位(subluxation)可能造成壓迫部分腦幹或高位脊髓(Spinal cord)而影響腦部控制心跳呼吸的正常功能。



1169998686.jpg 1169998687.jpg  
1998 Koch 發現約略有22.1%的嬰兒對於頭頸交交處(suboccipital area)的機械式刺激(mechanical impulse)是以不呼吸(apnoea)來作為應對反應。在另一篇研究以695個一般嬰兒做研究發現約有47.2%的嬰兒對頭頸交接處刺激有伴隨心跳改變的反應。而其中有40.1%是以心跳減低(Bradycardia)作為反應。尤其是出生三個月內的嬰兒對於後頸部的刺激更伴隨著心跳減少50%-83%的生理反應。這些研究都支持刺激高位頸椎可能對嬰兒的心跳呼吸有所影響。

有些研究發現嬰兒在趴睡時比仰睡時睡得更深、更沉且較不易被吵醒。不論是人類或動物實驗都發現,藉由腦波的檢查趴睡與仰睡的醒覺度確實有明顯的差異, 而過度深沉的睡眠也被認為可能與SIDS也有關聯。1998年的研究發現趴睡的嬰兒於前六個月的睡眠時間平均下來比仰睡的嬰兒多了225.2小時(8.3%)。

“嬰仔嬰嬰睏,一暝大一寸”自古以來傳統觀念就認為睡覺是嬰兒生長發育的一個重要過程。小孩睡得好,才會長得好。研究也發現事實上在評估趴睡與仰睡嬰幼兒的發展中發現:在六個月大的時候趴睡的幼兒在整體發展上的分數確實有明顯比仰睡的幼兒高。趴睡兒至十八個月大時雖然發展分數仍舊維持較仰睡幼兒高,但是已不具統計學上的明顯差距。

為什麼避免趴睡能減少SIDS的詳細機制目前還不大清楚,SIDS是否和頸椎錯位和腦幹問題有直接的關聯仍持續研究中。有些認為可能和胎兒先天性的缺陷有關,也有人認為可能是胎兒在後天發展中所造成的無意外傷,包括胎兒在子宮內胎位不正、經過產道或醫生接生時是否有不當外力失於嬰兒頸部、出生後是否有無頸部受傷…等等。雖然尚未有明確的定論,不過這些研究提供一道可能預防/治療的曙光。


插圖選自Pediatric Chiropractic
作者:張軒彬/Chirochang
脊骨神經博士&物理治療師
台南倍康脊背諮詢中心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嬰兒猝死症
    全站熱搜

    脊醫張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